是否“技高品端”?综合素质“账单”立体呈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1-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案例选登

    当前,高职教育已走过了只重视技能的“功利性”培养阶段,对学生人格、品行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成为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用人评定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尤为必要。为此,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探索构建了“一核四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是紧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立足于“技高品端”人才培养目标,和落实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大课程”课改理念,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学期一小结,一学年一中结,三学年一大结”。其中,综合素质评价积分由基础分和加减分两部分组成,春季、秋季学期初,学生在签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承诺书》后,即可获得300分的基础分;学期内由辅导员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按照细则进行存扣分,学期末结束时进行总评;作为毕业审核的条件,三年累计积分低于1800分者(二年制学生低于1200分者),将被视为思想品行成绩不及格,不予毕业。

    二是“五位一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既包括学生个体、学生团队、教师团队,也包括家长、企业、行业和社会评价。其中,参与评价的学生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适度的“流动性”,而不仅限定为学生骨干;参与评价的教师不只是辅导员、班主任、公寓管理员等学生工作者,专业课教师、校内员工等也要根据项目授权对学生一定时期的表现予以评价;家长评价则借助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科学设计项目和权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评价;企业行业评价更多是通过高职生的实训实习等工作评定予以体现,进而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社会评价则是考虑到政府等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媒体、公益组织等对学生典型的关注、表彰、扶持等,通过培育“身边的榜样”,更真切生动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技高品端”引领评价内容科学化。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借鉴“账单”存扣分方式,实行积分制,全面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其中,六个评价子系统构成评价体系的六个一级指标;根据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各系统具体情况设定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则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情况予以相应细化及微调。在六个评价子系统中,公民素质养成系统通过打造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党团组织、志愿服务等活动平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良好品格;职业素质强化系统通过搭建学风建设、学业辅导、学业小导师等平台,紧扣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实施学生职业牵引能力培养计划;身心素质发展系统通过打造资助育人、心理健康、体格锻炼、社团活动等平台,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创新素质培育系统通过搭建科技创新活动、创客实践训练等平台,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课程培养体系;人文素质提升系统通过开设通识类选修课程,建立全新的综合能力课程培养体系,打造文化修身、校园文化等活动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会角色完善系统通过打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我管理、生活技能提升、卓越人才培养等平台,帮助学生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良好角色转换。

    四是“多维延展”推进评价手段立体化。除了常规综合素质评价所采用的考试考核、量化评分等方式,学校还引入了交流访谈、问卷测评、行为观察、情景测试、成长记录等多种方式。同时,在评价中强调实践验证、过程评价和结果认定的公开公平公正。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具体评价工作中还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方式开展评价。另一方面,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时,特别要关注应用多种评价方法时的反馈机制。比如学校设有预警机制,辅导员负责定期查看学生评价积分,一旦发现学期内积分低于一定分数时,即向学生下达不同程度的预警,同时,告知学生家长,形成有效联动。

    五是“发展导向”评价结果应用综合化。科学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能检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专业建设提供数据参考和理性借鉴,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动态掌握其个人在不同群体、不同角色的数据比较,从而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综合表现,进而明确发展方向和路径。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人力成本,特别是招聘成本和初期的团队建设成本。

    (作者:赵悦,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